海水淡化作为水资源的有力补充措施,行业领域备受瞩目。但是海水淡化市场一直以来不温不火的市场行情,却让人感到痛心。如何冲破海淡市场“围观者多,破局者少”的行业现状?高效政策的驱动必不可少,而企业的创新能力、技术提升更是关键。
海水淡化市场不温不火 技术提升才是重点突破口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水资源总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因此,以海水淡化为代表的海水利用,正成为各地解决沿海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不难看出,多重因素的叠加,催涨起了当下市场对海水淡化前景的高预期。
然而,一直以来,海水淡化市场总是围观者多,破局者少。虽然从去年开始,包括巴安水务、天壕环境、碧水源等在内的多家企业一度加码海水淡化业务,但是海水淡化市场从未像预期的那样火爆,依旧风平浪静,甚至多少还有点尴尬。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面对行业痛点,插手海淡市场的企业又将如何破局?
所谓政策利好
要说起海水淡化相关政策,还应该追溯到十二年前
2005年,国家正式发布了指导海淡行业发展的《海水利用专项规划》,由此,确定了海水利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直到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海水淡化领域的第一份重要文件《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这份文件明确提出,开发利用海水是解决我国沿海、海岛乃至内陆近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问题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随之而来的行业分析、预测中,海水淡化产业都一直被视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更是环保产业的新风口,似乎一片欣欣向荣。每当提到我国海水淡化行业的发展状况时,多数人会用上“政策利好”、“政策大力支持”等字眼,但事实确实是这样吗?
2012年的《意见》中,提出了具体的量化目标:到2015年,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20万-260万吨/日,即达到当年规模的3倍。然而,随后几年里,海水淡化工程的发展数据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据国家海洋局披露,至2015年,中国海水淡化工程处理能力仅为102.7万吨/日,三年仅增长了38%。
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我国海水淡化产业仍存在海水利用涉及管理部门较多,协调协作机制尚不健全,淡化装置产能闲置以及城市缺水并存等多重问题。
反思这些政策本身,我们能发现,政策确实看上去“利好”。多年来,相关部门一直没有出台能够保证执行落地的细节文字,并且针对海水淡化领域的全国性法规或政策也少有出台,远未有像其它环保领域那样,一份接一份重磅政策颁布的盛况。
直到2016年底,《全国海水利用“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规划》提出“完善海水利用财政投入与激励政策”;同时,在用好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下,落实和完善有关海水淡化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推进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对符合条件的海水利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保费进行补贴。海淡市场的利好政策显得姗姗来迟。
政策颁布是前提,政策的高效执行力也是行业发展的关键。海淡市场本身在技术、流程等方面就给了企业巨大成本压力,困境之下,政府政策扶持、补贴的举措便十分重要。也许此次《规划》的颁布实施,能给不温不火的海水淡化行业注一剂强心针。
技术与成本桎梏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投建的海水淡化工程特别是万吨级以上工程多采用国外技术,反渗透海水淡化的核心材料和关键设备,如海水膜组器、能量回收装置、高压泵及一些化工原材料等主要依赖进口,按工程设备投资价格比,国产化率不到50%。
并且在海水淡化过程中,排放的浓盐水盐度比普通海水高一倍左右,如果在水动力条件较差的海域大规模发展海水淡化,可能会对附近海水水质及海洋生物产生轻微影响。这就要求,海水淡化首先技术一定要过关。
2016年以来,巴安水务一直致力于海淡业务方面的一系列海外并购。先是宣布将收购瑞士水务股权,获得源自国际巨头IDE公司的海水淡化核心技术。紧接着,去年八月再次出手,以96.7万欧元收购德国上市公司ItN的64%股权。今年5月,巴安水务又从斗山重工美国控股公司处受让其持有的Doosan Hydro Technology LLC公司100%股权(DHT公司是一家位于美国的中型公司,拥有很强劲的海水淡化技术能力)。一次次的收购海水淡化技术,是巴安水务布局海淡业务的关键步骤。
在海水淡化技术层面,碧水源则显得比较自主。通过自主创新成功研发出了高性能海水淡化反渗透膜,由于具有较高的水通量和脱盐率,实现了海水淡化膜国产化和产业化的“从无到有”,打破了长期以来海水淡化膜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
技术及资源的重构与整合往往是一个行业进步的动力。对于海淡行业来说,企业能自主研发先进技术,或者将海外先进技术吸收并本土化,是国内相关企业实现破局的关键钥匙。
另外,和成本的战争也是海水淡化行业的宿命
海水淡化中的高耗能的脱盐流程带来了高成本,而高成本,也是众多企业望而却步的一大因素。技术原理可能并不是特别难,难的在于系统控制、工艺优化和装备设计,以及相应的工程费用、运输、人力。那么,如何降低成本?关键在于提高核心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国产化率,以及提升项目运营的能力。
有人曾乐观估算,或许不久的将来,海水淡化成本能与自来水价格并“价”齐驱,若是如此,大规模海水淡化应用将具备成本优势,海淡市场也有望火爆起来。
目前,像巴安水务、碧水源这些体量大的环保企业已经瞄准了海水淡化市场,并且积极蓄积技术实力。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所忧虑的海水淡化行业的痛点就会逐个被排解,毕竟水资源短缺的刚需必须要解决,而海水淡化又是当前看得见的曙光。或许,海水淡化产业会迎新一轮的发展契机。
非常规水资源化膜集成技术及海水淡化技术 | 第五届西湖国际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大会开 |
统计:膜分离技术已覆盖海水淡化市场高达 | 技术展望|多国积极推动海水淡化技术发展 |
美国研发出超细碳纳米管过滤系统 有望降低 | 陶氏反渗透膜SW30HRLE-400i 高脱硼、脱盐膜【海 |